中央新影發現之旅
與宣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聯合攝制的大型紀錄片
《詩意文房 紅色宣城》
第二集即將在
中央新影發現之旅頻道
播出
播出平臺
中央新影發現之旅頻道
播出欄目
《美麗家園》欄目
播出時間
10月11日星期二 18:30-19:00首播
10月12日星期三 06:30-07:00重播
10月12日星期三 12:00-12:30重播
《詩意文房 紅色宣城》第二集——詩意宣城
宣城,古為名邑上郡。歷史的悠久,人文的昌盛,使其素有“宣城自古詩人地”之說。唐朝詩人李白曾贊譽它是“江城如畫里”,南宋詩人楊萬里更是發出“路入宣城便稱奇”的贊嘆。
“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边@首《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是南朝齊詩人謝朓的名作,寫的是謝朓要到宣城任太守,離開京城時引發了他的家國愁思。
兩百多年后,詩人李白來到宣城, 登覽謝朓樓,吟誦《秋登宣城謝朓北樓》,“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以表達對謝朓的懷念。從此謝朓樓名揚天下,成為江南四大名樓之一。
敬亭山東西綿亙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雖然沒有嵯峨崢嶸的奇石怪巖,但是有三百多位詩人和書畫名家在這里留下了近千篇作品,讓敬亭山成為了“吟無虛日”的江南詩山。
《獨坐敬亭山》是李白眾多詩篇中的佳作,詩人表面是寫獨游敬亭山的情趣,實則是抒發詩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李白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構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將敬亭山擬人化。
隨著謝脁《游敬亭山》和李白《獨坐敬亭山》的詩篇傳頌后,敬亭山的聲名鵲起,白居易、杜牧、王維、孟浩然等人亦相繼以生花妙筆,為敬亭山吟詩作賦,抒發胸懷。
1939年5月,陳毅率新四軍部隊駐扎宣城,途徑敬亭山,被其美景所吸引,即興吟誦七絕一首《由宣城泛湖東下》:“敬亭山下櫓聲柔,雨灑江天似夢游。李謝詩魂今在否,湖光照破萬年愁?!?/p>
這首七言絕句語句優美,意境深遠,給敬亭山的悠古仙氣之外增添了現代人文的一絲靈動,它表現了陳毅對宣城的熟知與熱愛,也展現出陳毅對革命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李白一生七次游歷宣城,賦詩抒情,留下了不少千古傳誦的詩篇,其中的一首《贈汪倫》讓一座隱匿在山水間的小鎮名揚四海。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為了紀念李白與汪倫的這段千年佳話,當地人在岸邊送行處建起了一座踏歌古岸,千百年來,許多人來到這里追尋詩仙的足跡,留下了詩香余韻。
從李白和汪倫的時代至今,桃花潭雖歷經千年,但古鎮整體布局從未改變,一條悠長的青弋江穿鎮而過,古鎮上鱗次櫛比的徽派民居與旖旎的山光水色交相輝映,頗有大隱隱于市的悠遠意境。
自古以來,時空相隔千年的諸多詩人,都不約而同地將詩意濃郁的審美眼光投向了宣城。讓宣城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文人騷客的詩情畫意和濃烈情感。
胡夏生,涇縣一家中型企業的領導,不過,他還有另一個身份——詩人。每當閑暇之余,胡夏生都會靜下心來,伏案進行詩詞創作,這種習慣持續了20多年,從未隨著他的身份變化而有所改變。
胡夏生在自己的作品中細膩地描寫了家鄉的山山水水,還有無法割舍的思鄉情愫。他用詩意的語言定格家鄉的盛世美顏,為讀者呈現出一幅涇縣歷史人文地圖和旅游指引,讓讀者跟隨著他的詩歌筆觸,了解涇縣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歷史,從而為家鄉的宣傳推廣助力。
宣城的水是多樣的,它是嬌羞女子般的桃花潭,安若平鏡。也是青春少年般的綠林谷,激情昂揚。依山而建,伴水而筑的綠林谷景區生態系統保存完好,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查溪河從山谷中緩緩流淌,穿越而去與青弋江相擁。被譽為皖南生態第一漂的水上漂流項目刺激而爽快,人隨筏流,仿佛置身于無盡的詩情畫意之中,其樂無窮。
東夫美術館
東夫美術館坐落于桃花潭鎮水口村張家灣若水山莊內,美術館采用紅磚作為基本元素,讓建造砌筑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了藝術的氣息。
館內展出的藏品內容豐富,多為國內外油畫家的寫實作品。王晉成希望用高品質的展覽空間,推動當代藝術向前發展,從而提升宣城的藝術氣息和城市品位。
“小小涇縣城,大大茂林鎮”,提起涇縣的茂林鎮,熟讀文史的人皆有耳聞。歷朝歷代茂林人才輩出,現當代更勝于往昔,尤其以“三吳”聲震四海。
這是一幅收藏于中國美術館的油畫作品,該畫描繪了畫家齊白石的人物形象,銀髯鶴發,神態安詳莊重,是一幅典范之作。這幅畫像的創作者是吳作人。
吳作人祖籍涇縣茂林,除了吳作人,近現代書法家吳玉如,文學家吳組緗的祖籍也在這里,人們尊稱他們為茂林三吳。
77歲那年,吳作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回到祖籍茂林,不由詩興大發,寫下了“一別故園百幾年,茂林修竹競擎天??鍍山僖倏沾?,子弟弦歌四化篇”的詩句。
為匯集三位先生畢生之精粹,展示三位先生工作生活和創作的經歷,弘揚三位先生在藝術上永不止息的創新精神,茂林當地建立了三吳紀念館,希望以此來點亮傳統文化之燈,揚起人文精神培養之帆。
寧國市的恩龍世界木屋村,是一座為擁有山居民宿夢的人打造的烏托邦。它將不同的風土人情和民族建筑集中在一起,讓久居都市的人們放逐其間,回歸自然,安靜的享受自己的度假時光。
宣城的青山綠水之間深藏著一條美麗公路,它一年四季變幻著不同的景色,串聯起了數不盡的美景,既有茂密幽深的原始森林,也有藏在深閨之中的人間秘境,它就是有著江南天路之稱的皖南川藏線。
舒展在宣城大地上的皖南川藏線,綿延于數個縣市的奇山秀水之間,它東起寧國市的青龍鄉,西至涇縣的琴溪鎮,北至宣城市區,南到旌德縣的蔡家橋。桃嶺公路是皖南川藏線的精華路段,上世紀70年代,時任涇縣縣委書記的王樂平帶領桃嶺人民鑿山修路,結束了人們祖祖輩輩與世隔絕的狀態,被親切的稱為幸福路。
位于皖南川藏線北入口的十八灣大峽谷景區,不僅有江南的秀美,也有北方的剛健。因峽谷中有詩仙谷、曲水流觴、花果洞天等18個主要景觀,故名十八灣。
7月的十八灣大峽谷,褪去了繁花盛開的色彩繽紛,迎來了綠蔭如蓋的滿目蒼翠。曲徑通幽的景觀道路上,一層碧綠的青苔,突破了環境的障礙,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綠浪滔天的林海中,奔躍的溪流遇石繞行,遇崖下落,它是飛禽走獸的生命源泉,也是游客們親水消暑的首選。
位于廣德市邱村鎮的故土田園景區,是一座頗具特色的田野鄉村觀光園,景區以生態農業為基,以美麗鄉村為形,以農耕文化為魂,以歷史懷舊為韻,將景區內的種植、養殖、娛樂休閑、餐飲住宿等項目構建成為互為資源、相互依存的循環體系,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田園風光。
倡導回歸自然的辜積武利用閑置農房,用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保留下了年代感和滄桑感。而那些似曾相識的物件擺設,人們在靜靜欣賞它的同時,記憶也隨之被拉回到了七八十年代。
被譽為天下四絕之一的太極洞,是廣德的一張特色名片。相傳,太上老君云游名山大川,途經此洞,流連忘返,石化仙容,長留洞中,故有“只緣此洞奇天下,流連忘返數萬年”的詩句,太極洞也因此得名。
洞內回廊兩側石壁之上,分布著形態多樣的奇景,猶如天然形成的一幅幅壁畫,讓人嘆為觀止、浮想聯翩。
早在2000多年前,太極洞即是人們游覽獵奇的理想場所,自漢唐以來漸成旅游勝地,至今洞內仍保存著宋朝范仲淹游歷時的碑刻。
江村是一個隱于旌德縣群山之中的村落,雖叫江村,卻并不依江傍水,一千三百多年的建村歷史,凸顯著歲月的痕跡。江村自古文風昌盛,崇文重教,文脈延綿不息,歷代名人不勝枚舉。它也是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同志的祖居地。
飽經千年世事滄桑的江村,境內的文昌塔、牌坊、祠堂,古韻依舊,抬頭仰望,每一處斑駁的細節,都在向往來的人們訴說著望族春秋。
江氏宗祠,是江氏家族的總祠,也是江村三座祠堂中最大的一座,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江氏宗祠規模龐大,氣勢恢宏,尤其是宗祠內的磚、木、石三雕藝術,更是演繹了徽派建筑的美輪美奐。
位于績溪縣的龍川村,是一個胡姓聚族而居的千年古村落,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同志的祖居地。
歷史上的龍川村文風昌盛,賢達輩出,是古徽州聞名遐邇的進士村。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胡富和胡宗憲,胡富官至戶部尚書,胡宗憲官至兵部尚書,使得這座古村落至今經久不衰,延續著千年的榮光與驕傲。
龍川
奕世尚書坊是明代石雕牌樓,堪稱徽派石雕之典范,也是龍川村歷史上十二座牌坊中碩果僅存的一座牌坊。
龍川
與徽州許多村落一樣,龍川人也建造了一座祭祀先人的祠堂,由于胡氏在歷史上聲名顯赫,頗有威望,所以胡氏宗祠的建造也非同一般。
胡氏宗祠內的木雕裝飾精美,堪稱一座木雕藝術博物館。梁柱、門窗采用了浮雕、鏤空雕和線刻結合的高超技法,極盡雕刻之能事。這些歷經風雨保存完好的木雕,形象之逼真,寓意之深刻,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和諧文化的完美藝術體現。
分布在宣城境內大大小小、風格各異的古祠堂,是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宣城大地歷史遺存中最為鮮活的文化記憶。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宗族文化,至今仍然根深蒂固地影響著宣城人。這種基于姓氏的中華文化瑰寶,濃縮了一個姓氏家族的歷史變遷,也飽含了對偉大先人的敬仰之情。
梅堯臣
梅文鼎
梅鼎祚
自宋而興的宣城梅氏在政治、科技、文化等領域創造了無數傳奇,涌現出了包括梅堯臣、梅文鼎、梅鼎祚在內的一批文藝和科學名流,形成了蜚聲中外的宣城數學派、宣城畫派與宣城詩派。
梅氏文化是宣城優秀傳統文化的旗幟,也是全國梅氏文化的精神高地。為此,宣城人積極整理挖掘梅氏文化遺存,建設文化主題公園,以此表示對梅氏家族文化的肯定與敬重。
山水形勝之宣城,文脈綿長之宣城。未來,宣城還將用青山作硯,用綠水涌毫,描繪出宜居、宜業、宜游的新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