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向黨 振興鄉村·走進村里看“頭雁”】
藝術村里的“當家人”
8月25日,記者來到寧國市港口鎮西村。抬眼望去,青山環繞、竹海碧綠,稻花的清香在空氣中彌漫,沁人心脾。走進村子,院墻上的3D彩繪、創意十足的雕塑引人駐足,山水田園與現代藝術在這里相遇、交融,綻放出絢麗火花。
“時代在發展,我們村也在緊跟潮流,打造‘網紅’新鄉村?!笨吹接浾咭恍?,西村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洪清剛熱情地迎上來,邊走邊介紹彩繪、藝術館的故事。
交談中,這位黑瘦的中年男人自嘲沒有藝術細胞,但村里的鄉親都夸贊“是他把藝術引入了村里,‘點亮’了西村的振興之路”。
西村自然風貌秀麗,然而美景卻一度“藏在深閨”?!?016年之前,村民主要經濟收入以農林業為主,村集體經濟收益只有竹林每年3000元的租金。九成以上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缺乏生機和活力?!被貞涍^去,洪清剛嘆了口氣。
“要讓西村發展,必須把好‘風景’變成好‘錢景’?!?016年,洪清剛決定從整治人居環境開始破局,在村里開展“美麗庭院”建設。一開始難度較大,有些村民不情愿。但洪清剛不氣餒,他認為,做群眾工作,就怕干部不愿上門與他們貼心交流。他一方面讓村“兩委”成員和黨員帶頭,一方面自己帶著村干部挨家挨戶做群眾工作,掰著指頭講好處、算收益,動員村民把亂搭亂建的棚屋拆掉,修整自家的庭院。
村里的黨員徐新宏對當時的場景記憶猶新:“有些村民不愿意,黨員就帶頭示范,先把自己家亂搭建的房子拆掉,然后去說服村民,細致耐心地跟他們講搞好村容村貌的好處?!彪S后,村民們也陸續將自家的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凈整潔。
“村子建設不能千篇一律,要有自己的特色,做不一樣的自己?!焙榍鍎傇涀鲞^生意,走南闖北的經歷,讓他對村子建設有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將藝術與鄉村結合起來?洪清剛邀請專業團隊,以“遇見童年的自己”為主題,在村里的院墻上進行3D繪畫。
沒想到這招真管用!來村里參觀游覽的人多了起來。每到周末,一批批寧國市民都會來這里尋找童年記憶——西村成了網紅打卡地。
“創意大獲成功,藝術鄉村這條路能走!”洪清剛堅定了“打造西村村特色藝術品牌,擁有屬于自己的獨有藝術IP”的想法。緊接著,他又繼續探索,舉辦特色活動,吸引藝術家來村里設立工作室和藝術館。
2018年,西村在中國攝影家協會紀實攝影委員會、《中國攝影》雜志社等單位的支持下,舉辦了“鄉村里的中國·西村攝影季”系列活動,組織開展攝影家采風、農業嘉年華、非遺技藝展示和田園攝影展等活動,吸引了許多攝影愛好者慕名而來。他們住西村、游西村、拍西村,好不熱鬧。西村成功創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也被中國攝影家協會授予“中國攝影藝術鄉村”稱號。
村子有了知名度,得讓村集體和村民嘗到甜頭。此時“三變”改革的東風吹來,洪清剛決定帶著西村先“吃螃蟹”。村里成立了西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同時將西村生態資源委托中介機構進行旅游價值評估,將村集體資產一并納入景區股份,參與景區運營分紅;農民閑置房屋由村集體組織統一收儲租賃,尋求社會資本發展民宿,促進閑置資產增值收益。
“通過‘三變’改革,我們不僅亮出了家底,更重要的是讓群眾對村里的發展更有參與感、獲得感?!焙榍鍎傉f。這之后,村里通過引入社會力量,對閑置、廢棄房屋進行藝術化改造。村民汪博文將自己家閑置的老房子以3萬元的價格流轉給村里,租期10年,現在被打造成網紅景點“西村錯覺藝術館”?!袄戏孔涌罩荒墚a生價值,洪書記在村里搞改革,讓我把房子流轉給村里,不僅有租金,房子還有人打理,也變得更牢固更美?!蓖舨┪恼f。
如今的西村,每逢節假日,周邊游客慕名而來,安靜的村莊變得喧鬧起來。年景好的時候,全年游客接待量達30萬人次,旅游收入600余萬元。2021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5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1.8萬元。
村子發展好了,在外打拼的年輕人也陸續回到家鄉,做起了旅游生意。村民丁勝曾經在寧國城區經營建筑材料生意。2019年,他回到西村,投資80萬元打造“竹香民宿”。
“在洪書記的帶領下,村里旅游發展得好,我的農家樂也越辦越紅火,旺季的時候,房間天天爆滿,一年能掙十幾萬元?,F在,我正在擴大經營規模,我的弟弟也準備回來開民宿?!倍僬驹谧约业拿袼耷皹泛呛堑卣f。
“藝術喚醒鄉村,文化振興鄉村?!奔t色的標語矗立在西村的村頭,格外醒目?!斑@是我們探索出來的道路,也是經驗證正確的道路?!焙榍鍎傉Z氣堅定地說,未來,西村將牢牢堅持“藝術鄉村”的精準定位,努力打造藝術西村的獨特IP,讓“網紅村”紅得徹底、紅得持久。
采訪結束已是傍晚,記者放眼望去,雨后的水陽江畔晚霞滿天,遠處萬畝竹海和眼前藝術西村交相輝映,西村振興,未來可期!
·記者手記·
鄉村振興需要敢想敢干的人,更需要善作善成的“領頭人”。洪清剛對西村的發展充滿責任感和使命感,他不甘于平庸,在選擇發展路徑上,有想法也善于找方法,確立了“用藝術喚醒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的發展思路,打造西村特色藝術品牌,讓西村走上了振興的大道。
■ 記者 劉良慧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