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5f7lx"></th>

    1. <button id="5f7lx"></button>

        首頁|新聞中心|電視點播|專題專欄|視聽|長三角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
        金寶圩鳥官料與伏龍庵
        來源:《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 作者: 發表時間:09-21 15:08

        袁曉明

        第1210期

        圩田,是百姓活命的依賴,也是安居的家園。自古以來,金寶圩圩命相系的觀念深深地植根于圩中百姓的血液里,代代相傳,至今不忘。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種圩鄉文化傳統,金寶圩先人對于圩堤管理這樣重大的圩務,進行了長期艱難的探索,并在圍田、治水、防汛等具體實踐中,形成了金寶圩自成特色的圩鄉傳統文化。

        古圩南埂鳥官料

        金寶圩肇始于金錢湖。三國時,中原避亂者大量遷入“古五湖”之一的金錢湖,他們為了謀生,在金錢湖灘上開始了堰水為田的營生,金錢湖因此有了園田、有了人煙。繼之,東吳又在金錢湖灘上督眾筑堤,廣袤的金錢湖終于被改造成了圩田。

        歷經晉、唐兩代的南渡,江南人口驟增,金錢湖一帶人口也迎來大量集聚,兼之歷代興筑,到南唐保大十一年(953),金錢湖已被改造成化成圩、惠民圩等諸多圩田。至宋,官府起役筑圩,民眾畚鍤再興,化成、惠民并十五圩終于被貫連成大圩,統稱金銀圩,圩長凡八十里。迨明中葉,易名金寶圩,圩長廣袤百十余里,有“糧田十九萬七千畝”。(《金寶圩鳥官字號弓口碑記》)

        如此大圩如何維護,怎樣管理,這是事關金寶圩生死存亡的大事。歷代府志、縣志關于金寶圩的修筑雖有零星記載,但不夠具體。相比較,《宋會要》中關于金寶圩興筑、管理的記載相對詳細,但圩堤基層治理的內容不載。倒是金寶圩民間家譜中保存下了一些珍貴的信息,使我們能夠基本厘清古代金寶圩圩堤管理的基本方式和主要內容。

        根據圩中《宛北白沙劉氏宗譜》、《雁翅唐氏宗譜》等家族宗譜記載,金寶圩先人在圩堤管理上,是借力于圩中家族的力量,并充分發揮鄉紳治理基層社會的作用,來組織實施圩堤管理的各項措施。具體來說,就是全圩設立十二料,每料管理一段圩堤,由圩中十二個較大的家族充領各料圩務,并推選一人擔任料首。各料各司其責,具體承擔本料所轄圩堤的水利興修,防洪治水。

        關于金寶圩十二料劃分情況,目前已經考證清楚的僅有四料,即白沙劉氏宗族管理的孔家壩料,雁翅唐氏宗族管理的雁翅料,陷馬劉氏宗族管理的恢城料以及龍溪西鎮袁氏宗族管理的鳥官料。其余八料的分布情況,目前尚無史料可考。

        1949年以前,今金寶圩管家渡以西的村舍、圩田并不在金寶圩中。這一地帶分布了遮浪圩、汪公圩、葛公圩、楊公圩四個小圩,以及開闊的焦村灘。古金寶圩的南埂則是東起唐突陡門(金橋村)、西止焦公凸(葛灣電站)的一段圩堤,這段圩堤“上承桐汭宛句之水,由新河建瓴下注,堤埂最為沖要?!臂组L3300余弓,計5500米。(《金寶圩鳥官料公緣起并鼎建公屋碑記》)南埂與其南部的“四圩一灘”有一水之隔,水陽江大河分流注入其中。這段南埂圩堤即為金寶圩十二料之一的鳥官料所轄,料首由水陽袁氏世代充領。

        鳥官料圩堤南面的河道,今已成金寶圩內溝

        水陽袁氏自元至正間由宣城水東遷水陽,至明代,已為宛北著姓,宣城巨家。由此可基本斷定,鳥官料為袁氏所執,應始于元明之間。由元明至清,水陽袁氏為管理好這段圩堤,也確實耗費了心力。從現有文獻可知,水陽袁氏家族為了便利圩防,他們在金寶圩南埂興建了三間公屋作為鳥官料材料堆放、汛期圩工駐防的公用房屋;他們通過借資、集資等方式,購置田產、收取田租,以確保鳥官料日常管理所需的經費;他們為了維護圩堤安全,極力阻止圩外圍田行為,并著力化解圩堤管理過程中的各種糾紛。由鳥官料推及全圩十二料,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到金寶圩的先人們在維護圩堤安全上所走過的曲折歷程、所付出的艱辛努力。

        “鳥官料”得名何來,目前圩中家譜等文獻還沒有見到相關信息。查閱“鳥官”詞意,有傳說稱:遠古少皞氏以鳥名官,謂鳥官、鳥師?!顿Y治通鑒晉安帝元興三年》:“魏主珪臨昭陽殿改補百官,引朝臣文武,親加銓擇,隨才授任……其官名多不用漢魏之舊,倣上古龍官、鳥官?!庇?,北魏的內朝官承襲古風,根據職務特點配以對應的鳥名。如在尚書三十六曹供職的叫“鳧鴨”,“取飛之迅疾”之意,也就是辦事腿腳麻利。負責督導檢查工作的叫“白鷺”,“取其延頸遠望”之意,倒也形象和逼真。

        據“鳥官”詞意我們可以大膽假設,金寶圩南埂可能因為形似某一鳥形,因而得名鳥官料;也可能南埂一帶在隋唐以前曾有過奉職于內朝的鳥官,故將南埂命名為鳥官料??傊?,金寶圩歷史悠久,尤其是大圩南部始筑于遙遠的三國時代,地名詳情難考,也不為怪。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鳥官料得名緣由終會水落石出。

        至于金寶圩十二料之“料”的含義,晚清金寶圩鴻儒袁一清先生有過考證。袁一清先生認為:“金寶圩料各有首,以修筑其所轄堤埂,則料為料理之義?!薄敖饘氎着f例,救險椿席取給于有埂業者,則料有集料之義。名堤以料,是二義殆皆兼之?!备鶕磺逑壬目甲C,金寶圩分治以十二料,其實就是成立了圩堤管理的十二個組織,各自負責所轄埂段的日常管理和搶險材料的準備?!傲稀奔仁芹椎坦芾淼慕M織名稱,也是圩堤管理阻止的職責所在。

        清咸豐間,改里制為團制,金寶圩含四都二十四團,團有團丁,團制得到加強。此時,圩堤管理的制度也同時發生改變,圩堤所需各項材料的籌備,由原來執埂業的家族負擔改為全圩按田畝分攤。至民國,金寶圩設四鄉二十四團,全圩設總局,將圩堤劃分二十四段,分有二十四團分執。

        時至當代,金寶圩以行政村為單位劃分若干段,每段由負責的村承擔興修、防汛的責任,金寶圩堤管會負責統籌管理。到了今天,水陽鎮所轄二十八個村(社區),圩堤按照各村(社區)規模大小劃分二十八段,每個村(社區)各負責一段汛防,至于圩堤興修等,則有金寶圩堤管會統一負責。

        縱貫歷史,金寶圩圩堤管理由分治以十二料演變為現在的二十八個村(社區)分段管理,在管理模式上,并沒有突破先人的創造和發明。

        至于鳥官料埂堤,則早已完成了他抗擊洪水的歷史使命,于1954年成為了金寶圩的內埂,并不再有興修與防汛的任務了。

        水患面前的抗爭與無奈

        查閱光緒《宣城縣志》,宣城自秦置丹陽郡以來一直到晚清,遭受洪水襲擊凡五十八次,其中明代十次,清代二十二次之多。1985年,金寶圩堤管會有《漫話金寶圩》一文刊載于時宣城縣政協編印的《宣城縣文史資料(第二輯)》,文中統計金寶圩從肇始至今,凡一千七百多年中,有文字記載的破圩有六次。這六次圩堤漫破,在府縣志《祥異》篇中,也均有相應文字記載相印證。

        第一次在萬歷三十六年(1608)。這一年,寧國上游山洪暴發,因江蘇高淳東壩已經建成,造成洪水東流受阻。當時金寶圩圩堤不過三丈高,洶涌的洪水漫過了圩堤,泛濫成災。光緒《宣城縣志》對這一年的宣城水災有詳盡的描述:“大水漂沒圩岸田廬,人畜溺死甚重?!?/p>

        第二次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這一年的五月二十三日,洪水沖決金寶圩圩堤,裘公、丁灣、徐村三處決口,其中裘公決口最大,長百余丈、深十余丈,全圩三天滿水,百姓家破人亡,幸存者四處逃荒,慘不忍睹。光緒《宣城縣志》對這一年宣城水災也有描述:“夏大水,諸圩盡潰,廬舍無存,舟行市中,居民離散?!?/p>

        第三次在清道光三年(1823)。這一年的五月,大雨滂沱,連日不開,又值山洪暴發,水勢奔流兇猛,圩堤無力抵擋洪水來襲,造成金寶圩七處決口。大水后,金寶圩顆粒無收,百姓死于荒災者無數。光緒《宣城縣志》對這一年的宣城水災有如是記載:“道光三年,大水?!?/p>

        第四次破圩在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這一年的八月,連日暴雨,山洪突發,洪水猛漲,金寶圩北埂楊家灣被滾滾的洪水沖決,決口寬六十余丈,深二十余丈。此時,正值秋收季節,農民眼看著就要收上來的莊稼被洪水洗劫一空。圩內百姓扶老攜幼,四出逃荒,慘不忍視。光緒《宣城縣志》對這一年的宣城水災記載極簡:“道光二十八年,水?!?/p>

        第五次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這一年的梅雨季節,連續的大雨、暴雨下個不停,持續達四十五天之久,金寶圩在經受了長時間的雨水浸泡和連續洪峰襲擊后,于五月初二這天,大圩在團灣處決口。一時間,圩中百姓四處奔命,呼救哭嚎之聲震天,慘狀令人心悸。光緒《宣城縣志》對這一年宣城水災的記載:“道光二十九年,大水?!?/p>

        第六次在民國21年(1931)。因寧國、宣城山區接連暴雨,山洪暴發,地下水沖出地面,老百姓稱之為“發蛟”,加上潮水上漲,形成三水夾攻,六月十五日夜九時許,在金寶圩西埂丁灣龍王庵后段決口。大水呼嘯而入圩中,圩中百姓呼天喊地,奪路奔命,數以千計的百姓被洪水奪去了生命。四天后,全圩滿水。這是金寶圩迄今為止最后一次破圩。

        圩成千年,金寶圩在漫長的歲月里所遭受到的潰圩災害豈止這六次,僅在水陽袁氏宗譜中的《鳥官料建伏龍庵碑記》里,就記載了金寶圩于明萬歷十五年(1587)曾發生潰破。

        回溯歷史,金寶圩為洪水肆掠成災,應在明及以后為巨。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朝廷為免除蘇浙一帶水患,改胥河上石閘為土壩,這就是“東壩”。明英宗元年(1441),江水暴漲,洪水沖決土壩,使蘇、錫、常一帶復受水害。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又在東壩原壩基上加高三丈,東壩正式告成。明代的這一系列攔水設施的設置,導致了水陽江流域的水不再能經由固城湖達東壩而東流。從這個時候開始,宣城以北的水位陡然增高,每到雨季,水患頻發,圩田大量沉沒于水下,民眾苦不堪言。

        自此,金寶圩遭受洪水洗劫成為了年復一年的常態。金寶圩先人們為了生存,一面千方百計與洪水抗爭,于是各種治水、防汛的措施應運而生。一面在自然的偉力面前感到無奈與絕望,于是被迫禱告神靈,求助神力,各種神廟在圩堤旁一個個營建起來。

        鳥官料建伏龍庵

        明萬歷間的兩次破圩,導致圩內百姓田室蕩析不知凡幾,百姓深受水害,苦不堪言。面對連年水患,百姓深信這是水中有妖龍作怪,于是,便在金寶圩圩堤上營建龍王廟、伏龍庵,供奉龍王于廟堂之上,祈禱龍王鎮邪避害,也有船戶于圩堤上營建楊泗廟,供奉楊泗將軍于廟中,求助楊泗將軍保佑行船平安。

        歷經萬歷兩次水災,鳥官料圩首——水陽袁氏十世孫袁守訥意識到,保護圩堤的安全至關重要,于是,在他的帶領下,圩民于鳥官料堤埂上興建了一個很大的水牮,水牮由圩岸伸向河中,減緩了東面來水對鳥官料圩岸的沖擊,起到了保護圩堤的作用。

        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前后,在袁守訥的倡議下,又在水牮上建起一座伏龍庵,塑龍王神像于庵中,期盼龍王鎮陽侯、保平安。

        伏龍庵今貌

        伏龍庵建成以后的幾年里,幸遇連年水勢平穩,這給鳥官料周邊的老百姓很大的安慰,老百姓也因此更加相信龍王鎮陽侯、保平安的傳說了。

        伏龍庵創庵之初,庵址不過二三丈,庵屋也不大。到了明崇禎八年(1635)前后,因歷經歲月風雨的侵蝕,鳥官料埂堤水牮上的伏龍庵屋基坍塌,屋宇損壞。因庵堂低濕狹小,庵中的僧人也因無法居住而離開散去。

        到了袁氏十世孫袁上第擔任鳥官料圩首時,他目睹伏龍庵頹敗的現狀,一面繼續狠抓鳥官料的圩堤興修,一面與族中士紳商議,集資將伏龍庵屋基拓展了數倍,同時對庵屋進行了維修。

        清順治十四年(1656),袁氏十世孫袁上選擔任鳥官料圩首。袁上選在前任的基礎上,于原伏龍庵后加建了佛堂,供奉龍王神像于前廳,這樣,伏龍庵規模、廟貌有了很大的改觀,較為徹底地改變了伏龍庵破敗的面貌。此外,為了保證伏龍庵僧人的正常生活,他還發動本族士紳按月為庵中僧人提供糧食,還為伏龍庵購置良田,以為庵產?,F存清順治十四年的《鳥官料建伏龍庵碑記》保留下了鳥官料以及伏龍庵的相關歷史。

        如今,鳥官料舊日的埂堤上已建成了連片的民房,但鳥官料所轄金寶圩南埂遺跡尚在,至于伏龍庵,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村民們集資在原址舊舍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修建?,F存的鳥官料埂堤遺跡和重修的伏龍庵,不僅保留了古金寶圩的文化記憶,也見證了金寶圩由小到大、由單薄而堅固的歷史變遷,成為了古圩歲閱千年、歷盡滄桑的活化石。

        附:鳥官料建伏龍庵碑記

        自金錢湖改筑為金寶圩,四面大河環繞,而南一隅承徽淛下□涇陽之水,均自西匯,其勢甚駛,雖平成之日,波濤湍急。值陽侯走墟,馮夷肆怒,單堤每不能支。遠不殫述,萬歷紀年四十有八,丁亥一潰,戊申再潰,當其潰時,兆姓□□,室家蕩析不知凡幾。

        □□□□族思溪公董圩務,以為水勢洶涌,□有妖龍為患,于是,率眾筑基,構庵其上,塑龍王像以□壓之,顏其庵曰“伏龍”。庵之創始,址僅二三丈,宇僅數十椽。久之,址頹宇壞,湫隘難居,僧人散去,香燈斷絕。賴懷坡、九州暨□□□□相繼董圩之役,乃拓□□基數倍于昔,□□佛堂于后,別居龍王于前,廟貌一時改觀焉。自戊□至癸□將□□年,未有潰決之害,所賴于斯庵□□□□□□□米不給□□一來□視茲庵如逆旅,香火何以不缺?

        岐徵遂約族□郡庠□□、岐伯、仲文暨諸親友,高奉庭何□□□□□□隨其力之所至,出月米供僧,且捐費為香燈圖久遠。由是,住持僧浩然亦協力贊成,兼節縮自奉,乃置田□□□□長明燈□費。其田一坵,計貳畝,坐金寶圩牌垾;貳坵坐□寶圩畢家橋□□□地庵基左官埂傍。凡茲田地□□□□一為千百年燈火之供,并為億萬姓身家之□,僧人不得擅賣,田鄰不得侵□,□如有此等,必鳩眾經官究理。用是清順治十四年孟冬月立。

        注:碑文中□為缺字。

        (作者系宣州區水陽鎮人民政府干部,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會員)

        【責任編輯:zhanglingyan】

        用戶評論

        已有0人評論
          新聞快報 閱讀全部
          社會萬象 閱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