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停、淘汰企業7344家,整治“散亂污”企業(作坊)5.35萬家,PM2.5濃度較2013年下降60.0%,優良天數比率達85.5%,太湖連續14年實現“安全度夏”……在日前舉行的“非凡十年生態巡禮·綠水青山看蘇州”采風活動中,一幅幅生態美景,一張張亮眼成績單,讓這座千年古城再次成為焦點。這十年,蘇州緊緊圍繞爭當“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先行軍、排頭兵目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用一個個鮮活的“蘇州樣本”印證了生態文明思想的強大偉力,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同時,當地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生態優先,繪就高顏值生態底色
9月20日,徜徉在昆山天福國家濕地公園的林蔭道間,秋風拂面送來陣陣稻香,滿目蒼翠間不時可以看到白鷺飛過。園內水網密布,湖泊、稻田、沼澤交錯,“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在這里真實呈現。
昆山天福國家濕地公園,屬于以永久性水稻田為主體的自然濕地人工濕地復合生態系統,總面積779.54公頃,其中生態保育區333.26公頃。自公園規劃建設以來,堅持濕地保護與現代農業相結合。公園每年只種植一季水稻,開展休耕蓄水工作,既擴展了候鳥的棲息地,也有效抑制了雜草及越冬昆蟲生長,鳥類排泄物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稻米的營養品質和安全品質。目前水稻種植面積3504.16畝、產量達292.5萬斤。同時,公園系統實施了水系整理及聯通、植被系統恢復等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
蘇州市昆山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陳薇介紹,公園還選擇了700畝作為核心棲息地修復區,通過設計大小、深淺不一的8個水塘,搭配水位調節設施,滿足不同季節不同鳥類對棲息地的需求。在夏季,水位控制在5cm—10cm,吸引鸻鷸類、鷺類棲息;在冬季,水位控制在50cm—80cm,吸引雁鴨類等冬候鳥。目前,公園有維管束植物549種,昆蟲類325種,鳥類210種。其中鳥類品種占到了全國鳥類的10%,包括國家I級保護動物1種(黃胸鹀),國家Ⅱ級保護鳥類32種,如小天鵝、短耳鸮、小杓鷸等。公園實施的《太湖流域700畝農田停留全中國10%的鳥種》項目還成功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單。
事實上,昆山天福國家濕地公園是蘇州擘畫高顏值生態畫卷的其中一筆。近年來,蘇州擴大環境容量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十大工程”,實施森林撫育31.9萬畝,每年新增及改造綠地300萬平方米,建成市級以上濕地公園21個,陸地林木覆蓋率達20.5%,自然濕地保護率提高到70.4%,獲國家“生態中國濕地保護示范獎”。
截至2021年,蘇州建成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和首批美麗山水城市。常熟、太倉、昆山、吳江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常熟、太倉、吳江、吳中、相城獲評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鎮(街道)46個、示范村(社區)46個。建成國家級生態工業示范園區6個、省級生態工業園9個。張家港榮獲中國生態文明獎。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滿意率再創新高,從2015年的81.7%上升到2021年的92.0%。
綠色發展 打造低碳轉型樣板
在實現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同時,如何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面對這個時代之問,蘇州給出了優秀答卷。
9月21日,張家港市南豐鎮的東沙化工園區里,建華建材(蘇州)有限公司車間里熱火朝天。作為東沙化工園區轉型升級后引進入駐的第一家企業,項目一期占地面積227.72畝,規劃建設綠色建材技術研發中心和4條生產線,產品包括新型智能綠色建材、各類型樁基礎產品及新型裝飾混凝土產品。據企業負責人介紹,企業整個生產流程非常環保,相關廢水等生產廢棄物都會被回收再利用。之所以選擇在這里落戶,一方面是政策扶持,另一方面也看重了產業園聚集的高端產業以及便利的“鐵水聯運”物流條件。
據張家港市南豐鎮鎮長王希介紹,原東沙化工園區是蘇州市政府認定的市級化工集中區,距離長江僅4公里,涉及化工企業37家。2016年,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了“張家港東沙化工園區未能落實衛生防護距離要求”的突出環境問題。對此,張家港高度重視,整建制關停了東沙化工區。
通過關停整治,張家港市每年可減排化學需氧量(COD)1189噸,二氧化硫1533噸、氧氮化物550噸,減少危廢產生量2028噸,節約標煤15萬噸。與此同時,園區“騰籠換鳥”騰出了將近3000畝的建設用地,積極引入智能裝備、新興材料等產業。目前,已引進建華建材、吉泰汽車等超10億元項目,累計進駐項目14個,總投資近40億元。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
近年來,蘇州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最近十年中,蘇州完成關停及實施低效產能淘汰企業7344家,關閉退出化工企業699家,全市化工園區(含集中區)壓減至6個,整治“散亂污”企業(作坊)5.35萬家,騰出發展空間7.8萬畝,其中復耕復綠面積1.16萬畝。
在高速增長的同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別較2015年下降18.6%,單位建設用地GDP產出率、單位建設用地畝均稅收收入實現“雙提升”,分別較2015年提高30.5%、21.6%。目前,蘇州產業結構實現了“三二一”轉變,2021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1.3%。碳排放總量增速得到控制,由“十二五”年均增速2.5%下降為“十三五”的0.6%,萬元GDP碳排放量“十三五”期間累計下降23.2%。
創新模式 構筑完善環境治理體系
坐擁五分之三太湖水域的蘇州吳中,歷來是蘇州乃至江蘇省的生態保護重地。在吳中區消夏灣濕地生態安全緩沖區,3.3公里長的太湖入湖河道消夏江沿岸建設了15.5公頃各類功能型濕地,治理周邊4平方公里范圍的農村面源污染,凈化后優于地表Ⅲ類水的出水又回用于農業生產,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
該項目建設前,山上茶樹、果樹農藥化肥殘留隨雨水通過溝渠進入低洼地帶,水位上漲時不經過攔截,直接進入消夏江后進入太湖。項目的實施打造了三道生態濕地的攔截處理體系,通過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統性治理,每年將削減入太湖的總氮8.7噸、總磷0.87噸,真正建立起了山林農田與太湖之間的天然屏障。
在距離消夏灣40多公里的另一處太湖邊——蘇州高新區金墅港水下森林,曾經的魚塘退圩還湖重又變成清澈的太湖水域。金墅港退圩還湖項目總面積約930畝,其中堆島面積46畝(含水廠道路),還湖884畝。如今,江南特有的水草已播撒其間,只待時間把這里變成一片魚游淺底的水下森林。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初,《蘇州市太湖生態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示范基地建設方案》正式發布,對蘇州市域內客觀上無法原位修復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因地制宜,靈活采用“補種復綠”“增殖放流”“護林護鳥”及“勞務代償”等方式開展替代性修復,為賠償義務人提供了多種替代修復場景。5月31日,全省首個綜合性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示范基地——蘇州市太湖生態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示范基地揭牌。
近年來,蘇州不斷加大制度創新力度,著力破除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障礙,以制度建設引領生態文明建設。蘇州是全國最早試行生態補償制度的城市之一,2006年就提出“建立保護區生態補償機制,設立生態補償專項資金”,2014年就出臺實施《蘇州市生態補償條例》,是全國首個生態補償地方性法規。目前,蘇州共簽訂生態損害賠償磋商協議166件,涉及賠償金額7590萬元,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典型案例位居全省前列。蘇州還把“綠色GDP”納入干部考核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通過不同地區特點實施差別化考核,進一步激發綠色發展、特色發展的動力。
十年滄桑巨變,十年矢志攻堅。對于蘇州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蘇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用了“四個必須”來概括。一是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二是必須始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化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引導倒逼全社會綠色低碳轉型,有效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并進。三是必須始終堅持最嚴格制度和最嚴密法治。四是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碍h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我們深刻認識到發展的宗旨是為了人民,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向往就是我們追求的目標?!?/p>
據悉,下一步蘇州將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特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面向“美麗蘇州”建設目標,以碳達峰、碳中和為引領,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抓手,以創新綠色低碳為動力,以源頭治理為根本策略,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在率先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上走在前列,努力建成長三角地區綠色發展示范樣板。(陳璐璐 報道員:萬美琪 博葉軒)
原題:蘇州:向美而行,打造長三角綠色發展示范樣板